第四十四章 郁结在心(第一更求订阅!)

兴霸天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biqugela.net,最快更新诸天我为帝最新章节!

    “二哥,你永远是我的好二哥!”

    码头之上,杨俊红着眼睛,与顾承依依惜别。

    “蜀地天府之国,成都更是物华天宝,三弟此去一路顺风!”

    顾承拍了拍他的肩膀,嘱咐道:“谨记你的初心!”

    任谁也想不到,此时小绵羊一般的杨俊,在数年后会变成骄奢淫逸的一代昏王,大修宫室,放债收息,剥削百姓,极好女色,姬妾上百,最终他不仅被杨坚免去封地,还被嫉妒心大起的王妃下毒害死,只活了三十岁。

    实际上不仅是杨俊,杨坚的五子都是极尽奢华之人,他和独孤伽罗节省了一辈子,就好像为了专门给败家儿子挥霍一样,惨兮兮惨兮兮。

    如今在江南世家眼中,太子无疑也开始好大喜功,居然要修运河,直接指明各地,分配河段,严加管制,动辄抄家灭族,手段狠辣至极。

    千年前以秦始皇的魄力,都只是凿了灵渠,连接长江珠江,加强对南越地区的控制,至今都是交通要道,使得经济大为繁荣。

    这种人工运河的设想,极大地启发了后世统治者,但为什么没人修?

    因为都知道这是劳民伤财,极可能动摇国本的事情。

    利在千秋说得好听,可统治者也不傻,但凡有国力为之的,谁愿意罪在当代?

    但顾承知道,时机已然成熟了。

    古代很长时期内,国内的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北方的经济远甚于南方。

    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四百多年的混乱使北方受到严重冲击,同时南方经济文化的抬头,却又导致了武力的衰弱,远不如北方多民族混合,武风盛行,军队实力强横。

    所以由北向南,一统天下,乃是必然,但统一之后,北方则需要南方的物资供应。

    比如为了防备每年来犯边境的突厥高句丽,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而路途如此遥远,单靠马车实在吃力。

    这种时候,还有什么比贯通南北的运河漕运更合适的呢?

    讲白了,此时的天下南北,就是一文一武,如果文武相合,大隋的国力必然能攀升至巅峰,举世无敌!

    大唐贞观之治的巅峰时期,万国来朝,其实就在此基础上诞生。

    当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似乎都没好下场。

    秦修长城,利在千秋,二世而亡,隋修运河,利在千秋,二世而亡……

    顾承如果选择当一个守成帝王,只要继位,以如今的大隋强将如云,军力鼎盛,北上大破突厥,覆灭高句丽不成问题,但他胸襟比任何人都要大,又岂会故意逃避大运河的难题?

    “江南世家,本就是毒瘤,正好借着修筑江南运河之际,清理一番!”

    顾承屹立于河堤,目露冷色。

    如果说北方世家如今还处于壮年,南方世家是真的腐朽不堪,完全沉浸在昔日的辉煌中,根子彻底烂了。

    偏偏还抱有妄想,认为皇室要依仗他们,去对付北方的关陇集团,端着架子。

    既如此,顾承就用血淋淋的刀,告诉他们什么叫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江南叛乱刚平,这个时机恰到好处!

    “殿下!大德圣僧愿往江都一行!”

    随着江都日新月异,江南势力更迭,接下来三月,顾承都于太子府内精修,感悟天地大势,人文武道相合的精髓。

    这一日他闭目听碧秀心一曲箫音,正自享受,风尘仆仆的梵清惠入内禀告,面带喜色。

    她早就传回书信,有言大德圣僧闲云野鹤,不愿来此,现在对方终于改变了主意。

    “嗯,你辛劳了,去休息吧!”

    顾承睁开眼,笑了笑。

    “不累!”

    梵清惠受宠若惊,期待地道:“四大圣僧已在路上,愿在江都开坛,讲经说法!”

    佛门如何兴盛?

    高僧开坛说法,居士云集聆听,执经问难,一场盛会下来,方能扩大影响力,让百姓崇尚佛法,遁入佛门。

    否则光大兴寺院,如果无人入门朝拜,信仰缺失,那很快也就败落了。

    “静念禅院主持是叫了空吧?如此盛会,怎能缺了他,一并唤来!”

    顾承大手一挥:“办得热闹些,让那些整日怨声载道的世家,知道今生结了善果,来世才有回报!”

    “是!”

    梵清惠一怔,哪敢说了空正欲修闭口禅,驳了太子殿下的兴致,更是明白所求,马上道:“佛门定不让殿下失望!”

    于是乎,江都热闹了,大街上随处可见僧侣,皆是佛门精粹,席地讲法,口吐莲花。

    当然,来此的也不单单是佛门中人。

    佛门倘若大兴,关系的是整个江湖,再加上太子的定武三策,魔门的蠢蠢欲动,一时间江都风起云涌,四方汇聚。

    “盛世气象,可惜苦了百姓啊!”

    欧阳希夷走在街头,发出感叹。

    他相貌威猛,衣衫褴褛,号黄山逸民,成名多年,与宁道奇乃是同辈。

    “太子殿下真的会大兴佛门么?”

    他的身后,则跟着位俊朗儒雅的少年,名为王通,眼中光芒闪动,露出沉思。

    此人后来成了一代大儒,仿《春秋》著《元经》,仿《论语》成《中说》,识大体,通权变,向杨坚奏太平十二策,提出儒释道三教圆用说,更是桃李满天下,教出许多人才,据说房玄龄和魏征也是他的徒弟,连李靖都曾拜在门下听学,但正如杨坚的出身,众说纷纭,不知真假。

    不过王通有个孙子几乎人人皆知,《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

    此世的王通与欧阳希夷成了忘年交,正在行走天下,当得知江都有佛教法会,立刻前来。

    “此次若能见到太子,奉上所学,便有一步登天的机会,该想个什么法子,入太子府呢?”

    游览完江都,欧阳希夷自去饮酒,王通则远远看着戒备森严,恍若小型皇城的太子府邸,露出火热之色。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帝王不用,卖与识家,识家不用,仗义行侠。

    由此可见,如欧阳希夷那样的仗义行侠,实在是退而求其次再求其次的无奈之举,他王通满腹经纶,怎能埋没?

    王通是极有耐心之人,在太子府外一守就是整日。

    临近傍晚,他已准备回客栈,明日再来,就见远处一队僧人行至,通报后有太子府侍从现出相迎。

    “成都大石寺的大德圣僧?他一向不问世事,竟也来了!我曾得过指点,理应拜会!”

    王通落在为首的老僧身上,目光一亮。

    他曾经去大石寺拜访,与众僧坐而论法,得过大德圣僧的赞赏,既然结了善缘,何不借势?

    可就在王通往那边走去之际,目光落在大德圣僧身上,突然微微一怔。

    他自小聪慧,见人极明,有种直指本心的洞察感,这一刻突然觉得这位圣僧不再是宽怀度世,反倒郁结在心,更有种令人毛骨悚然的邪异……

    王通面色一变,身形唰地一下闪入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