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la.net,最快更新大唐英歌传最新章节!
两仪殿内,这场漫长的君前奏对仍在进行中。殿外原本春光明媚的天空,突然变得阴沉沉起来。一会功夫,淅淅沥沥的小雨洒落在地面上,雨帘与泥土混杂在一起,激发出一股春天的气息。
“你这主线尚有几分可行。”李隆基放下手中的临摹本,抬起头对李阎浮说道,“但你这所谓的次线,朕早就想到了,也已经让丽竞门的人照办了。可惜短期之内,看不出什么效果。”
“陛下,主线也好,次线也罢。刚才臣也说过了,仅仅是查缺补漏之策而已。”李阎浮听到皇帝李隆基的话,淡定地回答道,“上古先贤大禹治水,也讲究一个‘堵不如疏’。”
“朕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啊!”李隆基再次摇了摇头,皱紧眉头苦笑着说,“阎浮,你刚从海西回来,可能很多情况都不清楚。在我们大唐要想实现你说的,‘朝野上下通力合作,文武大臣齐心协力’,还尚且有那么些可能。但要实现什么‘名门寒门同气连枝’,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别说是朕,就是先祖太宗皇帝再世,也不行。”
“是臣妄言了,请陛下勿怪。”李阎浮拱拱手答道。
“你这也不算妄言,只能说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吧。”李隆基摆了摆手,自顾自的说了下去,“说句诛心的话,朕这个李家难道就不是世家名门?你们岐山李氏难道就是庶族寒门?很多事情,我们一旦真的要去做,你就会发现,可能连你身边最亲近的人都在反对你。治大国如烹小鲜,古人诚不我欺也。”
这话说到这里,让李阎浮很难再接下去。他隐隐有种感觉,皇帝李隆基是真的感觉到心累。眼前的场景让李阎浮想到了远在海西帝国的义兄利奥三世,自从登基为帝后,他很少再看到利奥那爽朗的笑容。
遥想当年两人初次见面,利奥带着佣兵团从暴乱的马匪刀下救出了年方十二岁的李阎浮。那布满老茧的大手拉起了他的身躯,那充满豪气的笑脸抚慰了他的心灵;还有那土气粗犷的大嗓门和那把永远显得那么巨大的重剑,都让人难以忘怀。有时候,你获得了一切,却失去了当初。
而李隆基之所以感慨万千,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唐历1843年,睿宗皇帝李旦退位为太上皇,李隆基得登大宝。但是朝政大事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太上皇李旦的手中。因为政见不合,皇帝李隆基和代表世家利益的太平公主李令月——自己的嫡亲姑姑发生了剧烈的冲突。
当时坊间传言,太平公主曾经多次深夜闯入皇宫之中,与李隆基就朝政大事发生争吵。更有甚者,仿若亲眼所见一般,声称太平公主掌刮了李隆基。而当时的朝中大臣也分为两派,互相争斗不休。太上皇李旦多次居中调和,却根本无法平息李隆基和李令月之间的矛盾。
很多事情,你越压制反弹就越剧烈。太平公主于自己府中密会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等人,合谋推翻李隆基。并且,太平公主还暗中调动了自己掌控的御林军一部和南衙兵准备起兵夺权。好巧不巧,这个消息被太平公主之子,李隆基的表弟薛崇简知悉。薛崇简跪在太平公主屋外劝阻,却惨遭太平公主鞭打。太平公主将他软禁在自己的府邸中,好让薛崇简无法将消息传递出去。
薛崇简有位书童,小名叫魏三儿。原本是魏知古之子魏哲的书童,后来赠与了薛崇简。世家公子哥之间的那点破事,大家都懂,总之在大唐的文人们看来都很正常。薛崇简偷偷写下一份密信,让魏三儿连夜翻墙出去,赶到了魏知古府邸。
魏知古一看密信,惊出了一身冷汗,连夜赶往皇宫将消息报告给李隆基。李隆基一看,这还了得?有道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既然你要开战,那就比比谁的刀快。
李隆基当晚就亲自带着他的亲卫三百余人,和李令问、王守一、李守德,大内高手高力士等自己的亲信十多人,先杀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又抓了散骑常侍贾膺福及中书舍人李猷。这还不算完,紧接着宰相岑羲、萧至忠,尚书右仆射窦怀贞等,纷纷驾鹤西去。
随后,太平公主李令月被李隆基下诏赐死在她自己的府邸,她的儿子以及党羽被处死的达数十人,只有通风报信的薛崇简被免于死刑。当时世人对薛崇简多有非议,对李隆基处死自己嫡亲姑姑也有些看法。
其实普通市井之人何尝知道,李隆基也不想将这位自幼最疼爱自己的姑姑赐死。但是人走到了这一步,很多事情都身不由己,在他身后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他。这正是,人道帝王多无情,那知苍天亦有晴。
李隆基掌握了朝政大权后,先用姚崇拨乱反正。待国家步入正轨,为了避免一位宰相专权的情况,又改用宋璟正相,张说、张嘉贞并列为副相的三相制度。到了这个时候,李隆基开始发现,大唐的朝政和吏治改革越来越难以推进下去。
转眼间,十九年光阴飞逝。李隆基也人到中年了,每每想起那张临死前还显得那么娇艳的面孔,心中就是一痛。有时候李隆基也会想,到底是不是太平公主才是对的呢?大唐是皇室与世家共有的大唐,完全不用在意普通百姓的死活?
每次想到这里,答案都是否定的。
在李隆基从小就会背诵的《孟子》中,有这么的一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正是这句话,让他坚定了推进改革的决心。
李阎浮和李隆基都微微走神,两仪殿中一时安静了下来。高力士只好悄悄地走到李隆基身边,轻声说:“陛下,眼看就要到饭点了。惠妃娘娘托人带话给老奴,想请您中午到她宫中用膳,说是做了您最喜欢的毕罗饼和小鹿肉。”
李隆基被高力士的话一下子唤得回过神来,这才发现自己说的话让李阎浮无从回应,场面变得一下冷了下来。他先是扭头回答了高力士的话:“不去。你让人传话过去,就说朕今天另有安排。”
高力士转身离开了大殿,安排人去告知武惠妃皇帝的决定。而殿内,李隆基则继续自己跟李阎浮谈话:“阎浮,听说你一回来就为我大唐立一新功。昨天晚上你在归云阁,协助丽竞门抓捕了一个白奕密谍?”
“机缘巧合罢了,算不上是我的功劳。”李阎浮将当时的情况简单地说了一下,重点夸赞了一番丽竞门情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李隆基听得是龙颜大悦,说道:“怎么样,朕这个丽竞门还拿得出手吧?朕只给了他们三天的时间,没想到一晚上就破了案。”
“陛下调教有方。”李阎浮轻轻的拍了一个马屁。
“那是自然。丽竞门沉寂已久,如今在朕手上可谓是老树焕新春。”李隆基略微有点得意,他面露微笑对李阎浮说,“阎浮,延兴门边发生的事情,浚儿都告诉了我。对于千牛卫玩忽职守的那名将领,朕一定会严肃处理,给国师和你一个满意的交待。”
“多谢陛下。”李阎浮拱手答谢。
“另外,关于前任秋官正被害一案,是你上任后必须解决的第一要案。”李隆基瞄了李思泉一眼,见他还是摆出闭目养神的老样子,又继续往下说,“当然,李云景身为你们岐山李家子弟,这件事你肯定比我还急。朕这里就不给你设什么时间限制了,你自行处置便是。”
“陛下,关于这起案件,臣有一个不情之请,还望陛下能批准。”李阎浮说道挺直了身体,正色说道。
“说说看。”李隆基不置可否。
“此案发生在我大唐帝都长安城内,陛下也很清楚,这长安遍地是名门,处处是勋贵。如果此案涉及了本朝重臣,或者豪门子弟,臣可否能直接问审?万一有那手眼通天之人,找到陛下求情,陛下是否能容臣将此案查清?”李阎浮提的问题一针见血,毫不容情。
“我东土大唐可没有什么刑不上大夫的规矩!当然要查个清楚,查个明白。不管怎么说,太史局也是直属于我大唐皇室的衙门,容不得他人这样打朕的脸。”李隆基回答的是毫不犹豫,“不要说什么朝廷重臣和豪门子弟,就是当朝宰相和东宫太子牵涉入内,也是可以查,可以审的。但是,记住一个底线:涉及到重臣和勋贵的时候,不要轻易动刑,万万不可屈打成招!”
“陛下说的极是,我太史局也不是来俊臣、周兴之辈,屈打成招之事断不会有。”李阎浮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权限,也拍着胸脯给了李隆基一个保证。
“阎浮,听说你在海西还有个宫廷伯爵的爵位,既然你回返大唐,那朕怎么也不能亏待于你。”李隆基说完这些话,又对着张九龄说道,“九龄,拟旨。门下:朕闻岐山李氏有子阎浮,英武不凡博识聪颖,今任其为太史局正五品上‘秋官正’一职。又因其在瀚海阻止白奕密谍之不轨企图,为我大唐立下新功,特加封开国县伯,正四品上,赐食邑七百户,佩银鱼袋。”
“谢陛下厚赐!”李阎浮起身离开座位,走到两仪殿中间弯腰行了一个大礼。
李隆基摆摆手示意他坐回原位,张九龄快速地起草好圣旨,然后走到大殿中,将圣旨交给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到殿内的高力士,再由高力士递给李隆基。李隆基仔细地看了一遍后,拿起笔蘸上朱砂,将他所负责的最后步骤“画日”完成,也就是填上圣旨拟定的日期。
圣旨将由张九龄签字,这代表了中书省拟诏结束,随后会交由门下省审批。像太史局这样直属于大唐皇室的特殊衙门,其人事任命和相关政令一概皆出于皇帝,门下省无权封驳。所谓的“中书拟诏,门下审诏”,完全就是走个过场而已。
门下审核结束后,会将圣旨以及相应规格的官服、官印、鱼符和鱼袋等派人送往李府。由于李阎浮是在君前奏对中获封官职,内廷也不再派出宦官到李府宣旨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府还省了不少打赏的钱。
要知道,“君前奏对”这样的晋身形式,平日里是少之又少。只有得到朝廷重臣的推荐,或者是皇族显贵的举荐,并且通过内廷的审核,皇帝李隆基才会举办一次“君前奏对”。说通俗点,这其实就是皇帝陛下亲自面试人才。
“前些日子有大臣上书给朕,提及了一条应对白奕的战略,叫做‘唐人西进’。阎浮,你怎么看。”李隆基将圣旨交给高力士后,装作不经意似的问道。高力士则走到张九龄身边,等他签好字后,就派人将圣旨送去了门下省。
“西进对东进,颇有些争锋相对的意思。”既然皇帝随意地问,那李阎浮也随意的回答,“西域疏勒、莎车、大宛等地土肥水美,适宜耕作,如能将我大唐无地之民迁往这些地方并给其土地,倒也能安居乐业。如是往西走,河中之地则更是肥沃,兼有通商之便。陛下,就是坐收商税,可以让一国之国库充盈满仓。这条古丝绸之路万万不可小觑,要是我大唐各大世家都有这么一支商队,即可为己牟利,又可与民方便,更可纳税与国。这西进,正是一举多得之妙策也。”
听到李阎浮这番看似随意的话,李隆基陷入沉思之中,沉默了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