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4 可用之人

荒烟漫草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biqugela.net,最快更新大宋正道最新章节!

    李纲本是第一人选。

    他是进士出身,隶属文臣,主战派领袖,靖康时期最著名的人物。

    其实历史上对于李纲,也颇多争议。

    有人认为,李纲是北宋末期的中流砥柱,若不是宋钦宗听信谗言,在金军退走之后,便将李纲赶出朝廷,贬往地方,根本不至于有金军的第二次围城,乃至后来二圣北狩,北宋覆灭。

    也有人认为他虽然在第一次东京保卫战中,成功的击退金军,其实他并无多少军事才能,这从后来他到河北组织抗金屡战屡败就能够看出。他被贬出朝廷,不单纯是因为奸臣的排挤,也与他军事上的失败有莫大干系。

    不过正史记载,还是以前者的看法居多。

    历史书的真相,是不是历史的真相,谁也不清楚。

    单以赵桓个人的判断,李纲还是有一定的军事才能的。毕竟第一次东京保卫战,在外围援军没来之前,都是李纲一刀一枪亲自指挥的。

    而且,赵桓真正看重李纲的,军事才能倒是其次,而是他一往无前的抗金决心,和发动群众的组织动员能力。

    这是赵桓目前极需要的,不能众志成城,谈何据城死守?

    赵桓的前任似乎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在金军合围之前,已经下诏将李纲召回。

    只是古代没有飞机高铁,此时诏书有没有送达到李纲手中,都是个未知数。

    就算他已经接到诏书,飞奔来京,也不可能越过金军的包围圈进城。

    是以,李纲暂时肯定是指望不上了。

    赵桓摇摇头,用墨笔将排位第一的名字划去。

    …………

    北宋虽然重文抑武,但由于与外族战事不断,实际上还是出产了很多的名将,众所周知的便有杨家将、狄青等等。

    徽宗朝时期,最有名气实力的,应属种家军、姚家军、折家军这三大武将世家。

    这三大世家,在北宋与西夏的交锋史上,都曾经留下过辉煌的战绩。

    可是靖康元年,金军第二次围城之前,三大世家都完结了他们的历史使命。

    折家军折可求。

    靖康元年七月,金军围攻太原,折可求率兵前去救援,结果在文水被完颜娄室打得大败,退回府州,从此不敢轻出。到南宋建立后,直接投降了金人。

    姚家军姚平仲,北宋名将姚古养子。

    在东京保卫战中,姚平仲在援军没有到齐的情况下,贸然制定夜袭金营的军事计划,想要一战功成。有人说是姚平仲轻敌冒进,也有人说是朝中投降派故意向金人泄露的风声,反正,结果是夜袭计划失败,姚平仲几乎被杀得全军覆没,只身逃得不知所踪。

    种家军种师道、种师中两兄弟,也就是水浒里的老种经略相公、小种经略相公。

    靖康元年时,一生都在与西夏金国打交道的哥哥种师道,已经年过六旬,十月在汴京城病死。

    弟弟种师中,靖康元年五月,在太原被围时,带兵驰援。他一口气攻到了太原附近,却由于其他援军行动迟缓,军粮供应不上,被金军包围。种师中孤军作战,被金军围攻,宁死不降,最后以身殉国。

    这三大世家,也被赵桓依次从纸上划去。

    …………

    纸上还剩下七个名字。

    宗泽、张浚、刘锜、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岳飞。

    这七个人,乃是南宋立国的柱石。

    特别是后四个人,被后世称为“中兴四将”。(一说四将中的刘光世应改为刘锜)

    不过在当时,这四个人的官位都不显赫,其中最为著名的岳飞,在钦宗朝甚至还没有正式的官职。

    当时职位最高的、威望最大的,是宗泽。就连金军都很畏惮他,呼他为宗爷爷。

    靖康元年六月,宗泽被赵桓封为河北义兵都总管,辅助康王赵构,募兵勤王。

    这是赵桓最大的外援,是以赵桓把他排在最前面。毕竟没有外兵的驰援,仅靠死守,终有城破的那一天。

    最重要的是,终级大杀器岳飞,当时也在他的军中,是他部下刘浩麾下的一名小队长。

    至于怎样与他联络上,赵桓暂时还没有具体计划。

    宗泽、岳飞都不在城中,另一抗金重臣韩世忠也不在。

    此时的韩世忠正在大名府总管赵野麾下,任前军统制,组织义军抗金。

    赵桓将这三个人的名字圈了起来。

    …………

    “这四个人要是也不在城中,那可麻烦大了……”

    赵桓微微皱眉,瞧着纸上仅剩的四个名字。

    其余四人在靖康元年职位还不高,名声尚且不显,所以赵桓也不能确定他们在哪里。

    “来人啦……”

    赵桓向门外呼了一声。

    一个年少的小内侍(小太监)应声推门进来,低着头站到赵桓面前。

    “你去大殿中,将吏部侍郎程大人请过来……”

    小内侍低声应了一声,退出文德殿,反身将门轻轻带上。整个过程,都没敢向赵桓看上一眼。

    不过一炷香的时间,吏部侍郎程汝林便站到了赵桓的面前。

    “这四个人现居何职,身在哪里?”

    赵桓没有同他闲话,直接将一张纸递给他。

    这不是原先的那张绢纸,此时赵桓还不想暴露自己决心抗金的本意,便在另外一张纸上单写了刘光世等四人的名字。

    程汝林接过纸,快速的扫了一眼。

    官家不顾垂拱殿中满朝的大臣,商议如何去金营议和的大事,却向自己问起这几个职位不高的无关人等,这让他心中十分疑惑。

    疑惑归疑惑,君权在上,他也不敢贸然开口相问。

    好在这几个人都是在吏部备过案的,作为吏部主管官员档案工作的程汝林,对他们的履历还能说得上来。

    “张浚,汉州人氏,时年30岁,政和(1118年)进士……,现如今任太常寺主薄职,身在汴京……”

    “张俊,凤翔府人氏,时年41岁,出身军伍,以军功入职……,现如今任户部主事,身在汴京……”

    “刘光世,保安军人氏,时年38岁,镇海节度使刘延庆次子,以父功荫补入职……,现如今任侍卫马军都虞侯,在禁中当值……”

    “刘锜,德顺军人氏,时年29岁,泸川节度使刘仲武之子,以父功荫补入职……,现如今任閣门祗侯,身在汴京……”

    程汝林略微想了想,便将几人的简况奏了上去。

    “居然都在城中,也算是上天不绝人之路……”

    赵桓心里微微松了口气。

    “官家,殿中诸臣还在……”

    程汝林悄悄瞄了赵桓一眼,见他情绪还算平静,便鼓起胆量,想提醒他殿中大臣还在等着他议事。

    “朕知道了。你去告诉白时中、李邦彦,稍后朕便去垂拱殿……”

    赵桓挥了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