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吴襄

行者寒寒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biqugela.net,最快更新晚明之我若为皇最新章节!

    当崇祯皇帝接到卢象升奏疏的时候,已经是正月初五。

    崇祯皇帝对卢象升的处理结果大体满意,唯一让他觉得有点遗憾的就是吴三桂了。

    这小子竟然跑了!

    要知道这厮在后世虽然名声不怎么样,在用兵上还是很得祖家真传的,再加上吴三桂对关宁锦防线的情况十分熟络,逃到建虏那边去,说不得会坏大事。

    还有他带走的那四千关宁铁骑,日他仙人的,可把崇祯皇帝给心疼坏了。

    四千身经百战的关宁铁骑,给他一百万两他都不换,按照卢象升的统计,减掉吴三桂带走的四千,关宁铁骑仅剩五六千人。

    关键这还是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实在是糟糕透顶。

    “皇爷,据老奴所知,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还待在刑部的天牢里,老奴看,是不是请吴襄写封书信,看看能否劝其迷途知返。”

    见崇祯皇帝为吴三桂的事儿烦心,王承恩在一旁轻声道。

    “大伴儿说的在理,快去传那吴襄过来。”崇祯皇帝是压根没想起来这事儿,刑部的天牢里关过的大佬可不少,从孙承宗到袁崇焕,再到孙传庭、黄道周、吴襄,前任当初瞎折腾,看谁不顺眼就往天牢里送。

    “老奴也是才想起来,老奴这就亲自去请。”王承恩谦逊道。

    怪不得不论朱元璋如何跟子孙强调不得重用宦官,但却依然出了那么多大太监,实在是太监用着舒服啊!

    宦官的所有权势、威望,都依托于皇帝,倘若这个皇帝足够睿智,一个宦官不仅翻不了天,还会比朝臣会办事。

    过了约莫一个时辰,王承恩就带着穿戴一新的吴襄进来了。

    吴襄年约四旬,但估计是在天牢里呆的日子久了,看起来老态龙钟的,一进大殿便给崇祯皇帝行了大礼。

    “罪臣吴襄叩见吾皇万岁。”

    “平身吧,知道朕召你来所为何事吧?”崇祯皇帝一点没有因为把吴襄关牢里而觉得不好意思,反而是一副兴师问罪的态度。

    因为前任基本上没冤枉这厮,大凌河之战时,正是总兵吴襄带兵去支援他大舅哥祖大寿,可谁知不仅没支援道,反倒把自己搭进去了,被黄台极整了一出围尸打援。

    吴襄有罪,如今你家小子也带着大明的兵投了建虏,崇祯皇帝能如此说话已经很和蔼了。

    “罪臣……知道,那逆子竟然敢背叛朝廷,罪臣闻之也是羞愧难当,罪臣给那逆子写了一封书信,希望那逆子能迷途知返,请陛下过目。”吴襄跪在地上,两手略微有些颤抖的从琵琶袖里摸出写好的书信,双手递给一旁侍候的王承恩。

    吴襄是正儿八经的武进士出身,虽然在军事上表现的很一般,但对大明还算忠诚。

    他在天牢里一呆就是三四年,完全不知道外头发生了多大的变化,祖家的变故固然让他心惊,但他并不为这大舅哥惋惜。

    在吴襄看来,不听朝廷调动的将军,无异于叛逆,实在是咎由自取。

    但吴三桂的所作所为着实让他有些无地自容,自己的儿子都投敌了,还谈什么所谓忠诚,这让朝臣怎么看待他?陛下又怎么看待他?

    崇祯皇帝接过书信,只草草的看了一遍,便放到了一边。

    “这信写的不行,什么动不动就以死相逼,你死了有何用?朕要的是那四千关宁骑兵,那可都是朕勒紧裤腰带才养起来的兵!”崇祯皇帝有些愠怒的道。

    这厮也是个实诚人儿,在信里把吴三桂骂了个狗血淋头、体无完肤,甚至要与之断绝父子关系。

    吴襄的心情崇祯皇帝可以理解,但说这些没用啊!给一个叛徒讲什么忠君爱国这不是指着和尚骂贼秃吗?

    虽然他不知道吴三桂什么脾气,但一个正常人既然做了这等决定,你再骂他肯定是适得其反。

    “这样,你回去重新写封信,就说是朕说的,只要他肯带着人回来,朕恕他无罪,你之前的罪过朕也能免。”崇祯皇帝想了想道。

    “不过兵是别想再带了。”

    “罪臣……有愧,罪臣谨遵陛下旨意。”吴襄脑子有些混乱,但他没功夫想崇祯皇帝为何变成这般性子,但即便到了这等地步,陛下仍旧还念着旧情,这让他的眼睛都浑浊了。

    崇祯赦免了吴襄之前的罪过,允许他回自己的府宅居住,但却派了锦衣卫的人看守,在吴三桂的事儿解决之前吴襄一家人暂时被软禁了。

    不论如何关宁锦防线终于回到了他的手里,崇祯皇帝心里的石头也终于落地,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崇祯八年正月十六,孙传庭于秦州大败李自成,毙敌三千四百余,缴获马匹四千多匹,李自成率残余部队三千多人仓皇逃入泯州与曹操汇合。

    二月初,秦兵另一部由参将赵宝山提领的部队,雪夜翻山越岭将张献忠部包围于渭源,苦战一整日斩杀贼寇张献忠,余者三千多贼寇全部投降。

    此战是惨胜,秦兵为此也折损了三千多人,此后赵宝山与孙传庭合兵一处,继续对李自成、曹操展开围追堵截。

    三月中旬,走投无路的李自成终于在曹操的劝说下,带着各自的残余人马六千多人向孙传庭跪地请降,自此祸害北方数年的流寇终于被完全消灭。

    但崇祯皇帝心里十分清楚,问题的根源从来都不是李自成这些流寇首领,只要朝廷不能解决山陕的灾情,不能让当地的百姓吃饱饭,以后还会有王自成、孙自成。

    经过锦衣卫、东厂的不屑努力,红薯和土豆倒是都找到了,不仅如此,就连辣椒也被寻摸了来。

    说起来也够搞笑的,其实辣椒早在数十年前就传到了大明,但也不知道是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是怎么的,辣椒竟然被江南富人当作观赏植物来对待。

    但崇祯皇帝并没有直接把红薯和土豆拿过来推广,一来是收集到的种子并不多,二来崇祯皇帝也不知道这时候的红薯和土豆与后世有多大区别。

    他不敢贸然的直接命令山陕等地的百姓耕种,倘若出了岔子,保不准王自成、孙自成真的会蹦出来。

    崇祯皇帝最终将这批种子交给了宋应星,眼下刚开春儿,崇祯皇帝打算让宋应星先试着种一季,一来倘若成功了可以收集到更多的种子,二来也是先观望观望,如果能成,也不耽误夏末再推广种植一茬。

    倒是如何安置李自成却让崇祯皇帝发起了愁,直接遣散倒是干脆,但跟着他们与孙传庭打追逐战打好几个月的士兵,战力应当都是不错的。

    再加上绝大部分都是骑兵,直接遣散了实在可惜。

    但是这些流寇这些年可谓干尽了坏事,倘若直接整编,放到哪儿都不被当地人待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