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la.net,最快更新想要成蝶先破茧最新章节!
前面我们说到,在生活中早已经“消失的自己”,就如道教里面所说:“保真者少,迷惑者多!”
但是就在我们寻找到“自己”之前,我们会有一个寻找且认知“自己”的过程,它和我本身仿佛就是许久未见的亲人。虽说这个“消失的自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但是却和我相隔天涯。有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假象。因为它是我们无法在现实中的派出所有所备案,也无从去别的地方去探听它的线索,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就像自己家的孩子丢了一样,它的丢失让我们心中充满失落,也会容易惊慌失措。所以当我们发现有一个方法可以找到“自己”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丝窃喜,等它到来时,我们会发现这就是一个找自家“孩子”回家的过程。谁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回家在外流浪呢?但是过程中我们通过很多的因素来帮助自己来达到这个认知的过程,比如:
一、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这是一门关于掌控自身命运这一人类需求的研究成果,内容包罗万象且数量与日俱增。这其中就有包含一些有助于人类动机,效能和表现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外部的学习来增加对自己的认知。这门学科就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科,研究的就是人的高级心里过程,也是认知过程。
二、实践出真知
运用自己本身在社会中经历过的和所遇到的事来总结出整个过程,分析结果。这个比上一个建议呢会更苦,但是却是很多人选择的方向,因为通过心理学的这种专业学科来了解自己,光学习的时间,都可以在社会的磨砺中成长了。更多的时很多的家庭有限,无法通过进修高等学府,只能通过社会实践。而且在古代的先贤们观念中也一直要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三、各家经典
我的国家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千年的文化。在这千年的时空里,不知道出来多少圣贤,留下了不知道多少经典。在先秦时期更是诸子并出、百家争鸣!他们也是通过斗争和借鉴来弥补自家不足。我们先不去讨论那些经典的对错。先尊重那些先贤经典,有句话叫“存在即真理”。
我们就像是在讨论学术,再得到真理结果的前提下,必须去交流、辩驳、争论的过程中去认知对方、认知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才能促进文化的进步。何况人呢?
很多时候人总是“拿活着为什么”这种事来折磨自己,相当于一个不想活的人,割腕自杀一样自残自己。
当然,也有别人常说的“天赋论”。因为有的人的确是天赋异禀,它可以缩短这个过程或者跳过。
我记得曾经读到有这么一首诗,是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写的《琴诗》:
若闻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闻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哲理诗,本意是在说明世间万物的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我们都知道这位苏居士喜欢求仙论道,更是喜欢谈禅。
而我读的时候嚼出一丝感悟,自己仿佛身处在那个境界中。就好像我们在追寻那个缺失的“自己”的时候!我们心中的“自己”就好像一把古琴一样寂静的停放在那里,而灯红酒绿的社会就像是一本曲谱,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就是弹琴人。谱出什么样的曲子就看我们经历过什么样的事!我们封锁“琴”,等于把那个“消失的自己”被封锁在内心的“匣中”。长时间的尘封劳锁又怎么会看清“我”的本质呢?就如同我们只是看懂了社会的“曲谱”,而去忽略了自己的内心加入“曲谱”中去谱写这段人生的曲子。没有用心的曲子怎么会引人入胜呢?那么这和滥竽充数有什么区别?这其中所经历的人生只有谱曲的人才知道!
每个人的认知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是一种认知风格或者认知方式。其实很多时候我不愿意用过于专业的术语来表达,我更喜欢的是用自己的心里感悟写出来,因为这也是对我自己的认知过程。这样读者才在读的时候做出评论,让我和读者可以通过文字找到共鸣!这也是我所需要的一个过程!
比如:有的人喜欢和别人讨论问题,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也有的人自己喜欢独自思考这些问题;就如人们常说的我们都喜欢通过别人来认知自己。
因为这是通过我们自己内心的风格保持出来的,这也体现出来人在认知自己的过程中所呈现来的独立性、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继时性!
当然我们也不缺乏人们的认知障碍,这也是我们无法避免的。毕竟我们是人不是神。不可能面面俱到,只希望我们这些没有认知障碍的人们清楚的去感知这个过程,享受这个过程,领悟这个过程;来达到觉醒的前提。
人生的风景不光高山流水,登高绝顶。不需要去高处不胜寒。也不需要觉得自己走了弯路,该弯的路一步都不能少。行走的那段路我们也不要走的太快,哪怕累的时候歇下来看看路边的野花也好!因为这段路我们始终都会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享受这个过程!